骨折端经过软组织与皮肤或黏膜破口相通的骨折称为开放性骨折。
致伤原因
开放性骨折好发部位依次是:胫腓骨、股骨、尺桡骨、踝关节、肱骨、鹰嘴。
开放性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车祸、工作伤、坠落伤、枪伤、农场伤、其他。
Gustilo-Anderson开放性骨折分型
Ⅰ型:伤口不超过1cm,伤缘清洁;
Ⅱ型:撕裂伤长度超过1cm,但无广泛软组织损伤或皮肤撕脱;
Ⅲ型: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包括皮肤或皮瓣的撕裂伤,多段骨折,创伤性截肢以及任何需要修复血管的损伤。
ⅢA型:一段开放性骨折,有广泛软组织切割伤或撕脱的皮瓣,但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骨折处。
ⅢB型:开放性骨折,有广泛软组织缺损,骨膜剥脱、骨外露、污染严重。
ⅢC型:开放性骨折合并动脉损伤。
较早的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彻底清创
使用坚强的内固定
采取有效的方法闭合伤口,消灭创面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反复彻底的清创
使用内外固定保持骨折端稳定
适合的伤口闭合
短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RobertE.Tooms的治疗原则
视所有开放性骨折为急诊
进行全身彻底检查以发现有无危及生命的损伤
在急诊室开始应用抗生素(最迟也要在手术室内进行),一般连续用2~3日
立即清创,充分冲洗。对Ⅱ型及Ⅲ型开放性骨折应在24?72小时内反复清创冲洗
稳定骨折
伤口开放5?7天
早期行自体骨移植
伤肢康复锻炼
骨折的部位
小腿:42%
足踝:11%
膝:8%
上臂:4%
骨盆:1%
前臂:17%
大腿:9%
肘:4%
肩:2%
致伤原因
车祸伤:61%
工作伤:24%
坠落伤:8%
打架伤:4%
农业伤:2%
生活伤:1%
清创术
反复彻底清创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最根本措施
扩大伤口
冲洗(9L,抗生素)
皮肤、筋膜、肌腱
肌肉
减张术
骨块(长度、稳定性、关节部位)
骨折复位固定的重要性
恢复血管、神经和肌肉的排列结构
降低炎症反应
改善静脉回流
增强局部血管再生
防止过度移位
减少死腔
减少疼痛、水肿、僵硬、骨质疏松等
关节得以早期活动
减少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和护理的困难
患者容易地转运和伤口的后续治疗
改善心肺功能
预防血栓形成
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骨折固定的方法
石膏、牵引、外固定和内固定。骨折固定的方法各有优缺点,不可能使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所有的开放性骨折。
1、骨折固定
长管状骨干一髓内针
关节内骨折一拉力螺钉(钢板、外固定架)
关节周围骨折—钢板、拉力螺钉、髓内针
伴严重软组织损伤骨折-——外固定架
2、骨折固定(分型)
Ⅰ型——闭合骨折
Ⅱ、ⅢA型——不扩髓髓内针(股骨、肱骨——钢板)
ⅢB型——外固定架(拉力螺钉)
经常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医生,应熟悉所有骨折固定的方法。偶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医生,宜选用简单的方法来治疗开放性骨折。方法越简单,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后续治疗就会越容易。
3、内固定与外固定的比较
4、开放性骨折一期内固定时应考虑因素
骨折的特殊性
医生的能力
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植入物是否可用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经济因素
5、开放性骨折一期内固定的适应证
关节内骨折
某些骨干骨折
伴有血管损伤的骨折
多发创伤的主要长骨骨折
老年人的开放性骨折
6、内固定术与感染的关系
金属内固定物的存在不促进细菌的生长
内固定带来的折端稳定较一个不稳定的折端对感染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在折端稳定的条件下,外固定感染率<内固定感染率。
7、使用内固定治疗是开放性骨折治疗成功的基础
严格选择适应证
彻底的清创术
完美的内固定技术
患者积极配合的术后护理
创面的处理
1、伤口的处理
骨缺损空腔——药珠充填
肌腱、关节、骨——软组织覆盖
原始伤口——开放
扩大的伤口——闭合
伤口包扎——人工合成材料
2、闭合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4~48小时内反复彻底清创
5~7天内闭合伤口
延迟一期伤口闭合:直接缝合、植皮、带蒂皮瓣、游离皮瓣
一期伤口闭合——延迟一期伤口闭合
小结
进行全身彻底检查以发现有无危及生命的损伤
正确及时的最初处置方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反复彻底的清创术是成功治疗的基础
固定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伤口局部的情况、患者的一般状态和医生的经验。
扩大的手木切口可以闭合,但开放伤口在最初可不闭合
在急诊室开始应用光谱抗生素(最迟也要在手术室内进行),一般连续用2~3日
早期行自体骨移植
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有效的功能康复
来源
骨今中外
编辑
李静
我们尊重原创,如有问题,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