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确定的临床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也许是一门医学艺术,但正像所有的艺术一样,这门艺术也有其自身的规则和标准,可以在系统的学习并在合理的利用中加以完善。医生通过无数的病例和一些有关生理病理过程的理论来掌握这们“科学”。临床决策是指诊治疾病时,为达到同一目标在众多可以采取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而临床决策分析是用来完善而不是取代仅凭经验作出临床决策。
——《临床决策分析》(哈佛版)
这一天,老同学娟给我电话,她说亲戚的孩子怀疑脑炎,想让我给看看。接到老同学带着信任的委托,我还真有点压力。怀疑脑炎的孩子,这可不是一般的病,估计门诊看看后,我还得想办法让孩子住院检查。可是,我们科室那真是火爆,每天都是一床难求的状态啊,就是本院熟人,常常也需要排队等待啊。怎么办,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真怕心有余力不足,有助人情结的我从内心里想帮助自己的同学,给她亲戚最大的帮助。焦虑从放下老同学的电话就开始了......
不一会儿,我在门诊看到了老同学亲戚的孩子,是一个不到1岁的小婴儿。小家伙眼睛亮亮的,看上去很精神,就是囟门有些凸起。孩子家长对我说,一周前,孩子感冒发烧后,在当地治疗后好转,但是囟门凸起明显,医院医生说,为了保险起见,医院看一下,最好做一下CT等检查,排除脑炎。
我边查孩子边思考,大脑像计算机一样迅速开始搜索起来,我忽然想到曾经诊治过的类似病例,有没问题的,也有不典型脑炎的,也有最初没事,后来却突然抽风发作的。最终,我的搜索忽然定格在“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这个名词上面。我想起曾在门诊诊治过类似的患儿,并且查过一些文献报道,看过《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案例分析》等类似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但是,医学的诊断是需要循证医学证据的,空口无凭不行呀!
虽然工作已经20年,想到自己的专业不是神经专业,我觉得为了谨慎起见,还是要让神经专业教授再看看。家长同意了我的建议,带孩子去神经专业门诊去了。
不一会儿,孩子父母又来找我,说教授开了一张住院证让住院检查,但是没有床位,他们问我怎么办。我拿起电话打给了李静教授,询问她有没有床位,李静说没有床位,她认真的了解了一下孩子的病情,向我分析道:“孩子精神好,没有发烧,除了囟门凸起,没有别的阳性体征,可以门诊做点检查,再观察几天,动态随访,如果有加重趋势,再住院检查。”
放下电话,我对家长说了我们的分析和思考,征求了他们的同意下,我给孩子开了脑电图和一些抽血化验,考虑到头颅CT有辐射,我建议家长这个检查先缓缓,如果脑电图有异常,我们再做下一步检查。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家长拿来了孩子所有的化验,结果未发现异常。
我向家长做了认真的叮嘱,让他们回家多观察,有问题,及时向我联系。孩子家长向我表示感谢后,带着孩子走了。
2周过去了,家长没有和我联系过,我同学也没有再给我打电话,我相信,孩子一定是好了......
刘海燕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