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4岁的男孩小新(化名)从一出生就受尽波折,因颅内出血行过三次手术,颅脑受损压迫神经,又导致左眼向内偏斜。眼看就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担心其被同学取笑,想做斜视手术但医院愿意接诊。
日前,医院副院长李谦益成功为他施行了复杂斜视矫正术,出院时小新已经不用歪头视物了。
小新是福州人,出生刚满月就被发现有颅脑问题,3年前因颅内出血,医院行“脑室腹腔引流”,由于眼运动神经受累,随后出现左眼向内偏斜,歪头视物。期间,小新总共行过三次脑部手术,解决了生存问题。但眼看着要上幼儿园了,他父母担心被班内小朋友取笑,决定为他寻求斜视手术,但去了5家医院,医生均不愿接诊,理由是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
1月5日,在得知李谦益主任医院副院长的消息后,小新父母抱着一线希望前来寻医。李主任诊断小新为麻痹性内斜,眼睛内斜严重,已经处于不转动状态。由于小脑受损,共济失调,小新行眼科检查时不能配合。尽管如此,李谦益主任还是将小新收住院,为了患儿的前途他决定一试。
原来,小新的手术风险主要在于:1、全麻风险,其颅脑受过伤麻醉时间不能长;2、检查不配合,眼位不准确,只能靠经验判断,眼位如果不准确有可能造成效果偏差;3、小新是麻痹性斜视,由于外展神经异常致左外直肌麻痹,要靠调整其它肌肉的力量来支撑,手术难度大。
最终,1月6日,李谦益主任在小儿斜弱视专科负责人程金辉的配合下,为小新行全麻下左眼斜视矫正术。最终手术很成功,耗时仅一个小时。
据了解,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又分为内斜和外斜。共同性内视俗称“斗鸡眼”,指眼位向内偏斜;共同性外斜视俗称“斜白眼”,指眼位向外偏斜。麻痹性斜视指眼肌麻痹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导致眼球运动受限,属非共同性斜视,手术难度大。
据李谦益主任介绍,人的眼球主要有六根肌肉,眼球运动主要靠眼外肌的收缩和松弛产生协调运动。内直肌主要作用是内转,外直肌主要作用是外转,上直肌主要是上转,下直肌主要是下转,上斜肌主要是内旋,下斜肌主要是外旋。普通斜视手术一般只需要调整其中的两根肌肉,复杂性手术需要调整更多的肌肉,考验医生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相关链接
斜视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戴镜矫正和斜视训练
手术治疗:斜视患者年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手术时机以7岁前最佳。当儿童视觉发育终止(约7-10岁)后,手术仅能改善外观,视功能很难提高,手术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立体视和弱视训练更是不可缺的治疗。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