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暖心的视频从宁波人的朋友圈中很快向全国辐射、不断频频转发。视频里,一名骑手倒在车祸现场,不省人事。“我们学过急救,我们可以帮你!”这是宁波中体拓的陈敏华和潘叶芳女士3月30日在开车回单位的路上,路遇一汽车和电动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时的急救现场。从上面的视频以及事后跟她们熟悉的急救界的朋友中,我们了解到:
1.首先,二人分工,潘叶芳负责观察环境并确保安全;2.陈敏华跑回车上取下急救箱;3.潘叶芳靠近患者,并大声呼喊患者,并表明身份:“我学过急救,我可以帮助你”。(此时,肇事车辆人员走过来说:“你们不要碰他,我已经打了!”。回答:“我们学过急救的,我们有急救证书!”。再次表明身份,取得当事人的认可。)
4.二人拿出随身携带的蓝色的非乳胶手套戴上,做好个人防护;5.评估伤情,无反应;靠近患者时听见类似于抽泣的声音,有呼吸;6.但伤员面部朝下,意识模糊,担心压迫气道导致窒息。于是二人在另一热心人的帮助下,在固定患者脊柱的前提下将其翻身侧过来,然后托住伤员颈部,解开头盔,保证气道通畅。
7.继续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活动出血?虽然有淤伤,但没有发现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无需止血包扎。8.等待的期间,从急救箱中取出保温毯给伤员盖上保暖(刚下过雨,气温较低)。9.救护车到达后,和救护人员进行交接,告知现场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并协助把患者抬上担架。后续随访,患者有:颅脑损伤、胸部创伤、椎体的棘突和横突骨折。如果现场没有人实施正确的急救,将凶多吉少。
我以往对媒体的各种“教科书式××”比较反感。因为很多时候那些“教科书”都是记者臆想出来的。但是今天,我要为这位出手救人的现场竖大拇指:这才是真正的教科书式急救!
凡是学过美国心脏协会AHA-HS急救员课程的人,都知道在救助一个伤员之前,需要对伤患进行现场评估发现问题。上面9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学习急救基础中,学员手册的15-17页中发现问题章节的内容。
不少人总是感觉急救培训中的包头、包手、包肩膀、固定大腿、小腿的各种包扎技巧才是真正的“硬技术”,会下功夫去认真学习;而对发现问题这一“软技术”环节则容易忽视。其实,在现代城市环境下,各种各样的包扎技巧,真的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因为,救护车会在十多分钟内赶到出事现场,很可能你还在按压止血、根本来不及包扎!
反而,这个很容易被学员学了之后容易忽视的发现问题环节,才是现代城市急救的重要内容。
有人担心翻身会不会造成骨折伤员的二次伤害?这种担心当然没错,但是在可能死亡、和可能伤害的二选一情况下,你认为哪种才是正确的选择呢?我们再来听听陈敏华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她是如何说的:
??
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先救命、后治伤。按照AHA-HS课程中的话就是:受伤总比死亡好!
看到新闻报道的留言区中,不少人说自己也想救人,就是不懂、不会。我想说的是:没有人天生就会急救!任何人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后天学来的。
而且,学习急救真的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难,你不要把治病、急诊和急救混为一谈:
急救不是急诊、更不是治病!急救是现场的紧急救护,你只做自己能做的、法律允许你做的事(比如救心丸之类就免了,法律就没有赋予你给患者用药的权力),不要把医生护士的活抢过来做。
宁波这个救助案例,陈、潘二位女士,既没有止血、也没有包扎,更没有拼命喊叫伤患:你千万不要睡啊、你坚持一下啊……(有关为什么不要喊伤员别睡,